“这个 运动员不是受伤了吗 ?怎么今天还能上场打比赛?”老胡边看电视边疑惑地问。
身边的老周解释道:“听说是 打封闭针了 ,比赛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痛的。”
老胡激动地说:“真神奇!那 关节炎岂不是也能这么治 ?一针下去就不会再痛了。”要知道老胡的妻子经常受关节炎的折磨,每天看着腿疼的妻子,他心里也不是滋味。
(相关资料图)
但是老周却告诉他:“你别傻了,关节炎患者是不能打封闭针的,它治标不治本。你看那些打了封闭针的运动员,等药效过后兴许要承受更大的疼痛。”
朋友们,你们觉得谁说的正确呢?关节炎患者 究竟能不能打封闭针 , 如果不能的话是为什么呢 ?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
每次一到冬天,很多关节炎患者的患病部位就会特别的疼。在接受医生治疗期间,部分患者会 把目光放在打封闭针上 。其实大家对于封闭针的看法非常 两极分化 ,有的人过于夸大封闭针的作用,认为它是 治疗关节炎的“灵丹妙药” ,而有的人则完全不相信有这么一样东西,更不相信它能治疗关节炎。
实际上,在医生的建议下, 关节炎患者是能够打封闭针的 ,它是人们对“封闭疗法”的通俗说法。其主要是把 强的松类注射液 与 盐酸普鲁卡因 混合,然后注射到患病区域,能够缓解 关节炎、肩周炎、腰椎间盘突出 等疾病带来的症状。
封闭针之所以能够缓解疼痛,强的松类注射液和盐酸普鲁卡因这2种药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就拿 强的松类 来说,它属于人工合成激素,有助于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,从而 抑制相关的炎症反应 ,如此一来致病因子对机体的伤害也会被减轻,关节炎给我们带来的疼痛能有所缓解。
所以如果有医生的建议,关节炎患者是能够采取封闭治疗的,只不过像运动员打封闭针一样,能够有效缓解疼痛,但是当比赛过后药效逐渐消散,可能要受更大的折磨,因为 根本的病灶并没有根除 。再加上打封闭针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小觑。
打封闭可能会出现这2种副作用。
封闭针中的激素类药能够抑制机体 修复、防御功能 ,这就可能会使病原微生物更容易 繁殖、扩散 。如果本身就皮肤条件就不好,或是刚贴过膏药的打封闭针,可能会 导致感染 ,伤口也不容易愈合。
除此之外,这种激素类药会增加 胃蛋白酶、胃酸的分泌 ,而胃粘膜黏液的分泌就会遭到抑制,从而 诱发、加重胃溃疡 。由此可见,打封闭针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,不是说不能打,只不过需要的在医生的建议下制定适合的封闭治疗方案。
骨科门诊时经常会看到一些肩周炎、骨关节炎、网球肘等患者,因为觉得吃药的效果慢,还对胃不好,而想要进行封闭治疗,但是在打了封闭针后有些人却出现了副作用,所以在选择封闭针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。
其实不建议大家把重点 过于放在封闭治疗上 ,它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,重要的是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。接下来我就以 老年性关节炎 为例,和大家说说3种治疗方案。
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,人体机能也会逐渐退化,这种情况下 滋养软骨的血管数量 会有所减少,时间一长人的关节就会变得脆弱,从而导致老年性关节炎的出现。须知治疗老年性关节炎可以通过 物理治疗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这3种方式,其中物理治疗主要包括针灸、电磁、热疗等治疗方式。
这种 电磁波、超短波治疗 可以缓解关节的僵直、肿胀,而 针灸治疗 有助于血液循环、消肿止痛,通过这种方式对关节活动有利。
当然, 药物治疗 也能起到积极的效果。老年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外敷药物、口服药物、关节腔内注射药物 这3种。像 罗非昔布片、醋氯芬酸胶囊 等口服药,能够有效缓解疼痛,而注射类药物不仅可以缓解疼痛,还能防止严重扩散,促进软骨再生。
如果老年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较严重,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,例如 人工关节置换术、骨形态蛋白植入、关节镜探查并清理术 等,以便于对疾病进行 彻底的治疗 。所以大家不用对封闭针过于执着,它的适用与否还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,不能一概而论。
我们有时会注意到运动员虽然受伤,但是仍能在比赛时发挥正常的水平,这可能是因为封闭针在起作用,一针下去疼痛就会得到有效缓解。不过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,不建议关节炎患者打封闭。一是因为关节炎不像腱鞘炎、网球肘等疾病,经过正规的治疗可以根治,它只能起到暂时止痛的情况,由于病因没有得到根治,以后还会出现复发的情况。
二是打封闭虽然能缓解关节炎、肩周炎、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带来的症状,但是却可能会出现副作用,例如容易导致感染、诱发或是加重胃溃疡等。而且治疗关节炎的方式有很多,不必一头扎进封闭治疗,就拿老年性关节炎来说,物理治疗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案。
参考文献:
[1]祝建材. 打封闭针莫担心上瘾[J]. 家庭医学:上半月, 2012.
[2]宋协国. 莫谈\"封闭针\"色变[J]. 家庭医学:上半月, 2016(3):21-21.
[3]江祖炘, 汪春秀. 什么是老年性关节炎[J]. 饮食保健 2020年7卷15期, 233-234页, 2020.
[4]王伯尧. \"打封闭\"你最该知道的事[J]. 家庭医药:就医选药, 2019(9):27-2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