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三宝的“民国版本” 环球看热讯

2023-05-21 22:19:08 来源:界面新闻

1948年出版的《中美周刊》(298期)刊登了吴瑜写的《桂林三宝》。


【资料图】

现在的桂林人,谈到“桂林三宝”,一般是指三花酒、豆腐乳、辣椒酱。而在民国时期,所谓“桂林三宝”颇有不同的说法。作者在文章中说,“桂林三宝”是指马蹄(荸荠)、三花酒和米粉。同时,作者也记载了民间有辣椒酱和豆腐乳的说法。

桂林豆腐乳(资料图片)。

作者认为“桂林三宝”首推马蹄。桂林马蒂又肥又嫩,当时的马蹄市场就在花桥的桥脚下,那里的马蹄堆积如山,四乡八方的乡民商贩都聚集在这里卖马蹄。

桂林马蹄。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作者谈到三花酒,“算得是一样好酒,气味醉烈”。

桂林三花酒取“漓水花,禾稻花,芳草花,三花香天下”之意。

文章对桂林米粉的描述非常详细:

米粉则又粗又肥,全无“细小文弱”的模样,吃起来却十分可口。每当秋风瑟瑟,木叶萧萧的秋凉时节,“马肉米粉”便上市了。那种“马肉米粉”,桂林视为美味,一个小得难以形容的碗子,里面盛着十几条米粉,几粒葱花,几片腊马肉,热腾腾地端了上来,一碗接着一碗,如果顾客不喊声“不要了!”店伙决不自动停止,有的老顾客,竟能一吃五十碗,也可说是奇观了。

这种马肉米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正阳老街还吃到过。马肉米粉中至少要有一片腊制过的马肉,松软香脆,除了腊马肉,还要加油炸过的新鲜马肉。一两米粉要装成五个小碗,在马骨头汤里烫热了吃。“一吃五十碗”,确实是大肚汉了,相当于吃了一斤米粉。

桂林米粉(资料图片)。

说完物质的“桂林三宝”,作者谈到他所认为的作为抗战文化城的桂林的精神“三宝”:自由、朴素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。

所谓“自由”,就是居民在此生活有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机会,可以赶着热闹谋取生涯,指点江山建功立业,宣扬自己的思想,为自己的社会理想而奔走;也可以放慢节奏在漓江游游泳,在江岸散散步,在民众茶社喝喝茶,吃吃马蹄糕,用很少的铜板快乐地消磨一天时光。

桂林解放桥前身——“中正桥”旧貌(资料图片)。

“朴素”,作者认为“在教室穿烂裤子、烂衬衫,学生决不会笑,到处保有一种素朴的风气”。这让我想起丰子恺先生文章中记载的初到桂林时的经历。

1938年初,丰子恺先生逃难到桂林。在这一时期写的文章中记载了桂林民风淳朴,物价低廉。开明书店的经理替丰子恺租赁了现在榕荫路8号马房背的三间平房,替他买了够十人所用的竹器。竹椅、竹凳、竹床,一共花费才五十八块桂币。(桂币的价值比法币低一半,两块桂币换一块法币。五十八块桂币就是二十九块法币。)在当时的上海,这些钱还不够买一只普通的沙发。在定制竹器时,丰子恺发现,竹器店的人为了怕耽误约期,宁愿回绝生意,不愿欺骗搪塞。他感叹桂林民风“真纯朴”,“真耿直”。

桂林的市街,抗战初期已经相当萧条。街上行人,有不少穿灰色布制服。起初丰子恺以为是壮丁,后来才知道这是公务人员的制服,每套不过售桂币8元,即法币4元。丰子恺在长沙花法币9元定制的一套中山装,已经便宜得要看服装店老板的脸色了,但与桂林的制服相比,贵了一倍多——说明当时桂林的物价指数之低,居民(包括公务员)生活的简朴。

桂林老照片(图片来源于网络)。

作者认为,桂林的第三宝是当时文化事业蓬勃:“最热闹的时候,当时每天出版新书期刊在二十种以上,刊物的普通销路约近一万份,销路最大的刊物可卖二万份,单行本的印数,初版以五千为单位,那情形是绝对压倒今天的上海了。”

在战时,桂林成为抗战中国的文化之都。文化团体众多,抗战宣传成效显著,当时在桂林的进步文化团体多达40个。报纸杂志品种和印数激增,图书出版事业繁荣。据不完全统计,当时共有书店出版社有80余家,印刷厂100多家。当时有影响的文化供应社、新知书店、生活书店、读书生活出版社等在桂林营业。

1942年出版的《桂林导游》(虞重卿、潘泰封著)。

国难当头,国民生活陷于困顿的时期,桂林城的文化教育事业却在狭缝中生存,并得到蓬勃发展。这一时期,书刊出版经营业成为桂林的重要产业。丰子恺先生曾经回忆,他们一家十口逃难到桂林时,还跟着一家周姓表亲。为了安排他们的生活,丰先生在桂林桂西路崇德街上租赁了一间店面房,为乡亲开办了一个小书店。因为街道的名与故乡崇德县名相同,便起名“崇德书店”。丰先生自题招牌。当时商务印书馆、中华书局等都集中在桂西路上,崇德书店虽然比不上这些大书店,但经营利润还能维持五个人的生活。崇德书店这样一个小书店能够在战时桂林生存发展,养活五个人,说明桂林读书风气之盛,确实难能可贵。

不同于其他城市把奢靡的珍宝(作者举例,诸如“人参、貂皮”之类)为宝,桂林人把看似平常的“马蹄、三花酒、米粉”作为“三宝”,作者认为这说明了桂林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。而抗战胜利光复之后的桂林,最让他怀念的就是自由的精神、朴素的民风和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——桂林城市的精神。

最后,他在文章中写道,相比于“各大城市里现在都是扰扰攘攘,有时教人很想起这个以‘桂’为名的恬静的小山城”。

作者:沈伟东,文学硕士、医学博士,出版有《漓江边》等散文集,《民国上海中医药期刊研究》《皮鹿门小品研究》等专著。获得第四届“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”,为“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”、广西“四个一批”人才。现居桂林。

上一篇 : 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(关于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介绍)
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

x

相关推荐